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怎么解决
浏览量:1778 时间:2021-01-12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和城乡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它体现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经济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区域发展格局具有决定作用。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和城乡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它体现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经济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区域发展格局具有决定作用。

可持续化发展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自2004年以来,由于中、西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大省采掘业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综合成本上升,结构调整导致增长速度减缓,而北部沿海地区综合优势的发挥又带来了增长的加速,因此,全国经济几何重心向北移,东、中、西部和东北这四个经济板块的差距以及东部地区省际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由基尼系数所反映的全国省际差距也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这一新的发展趋势能持续多久,是否标志着我国地区差距出现“拐点”,有待进一步观察。


由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有加速发展的趋势,而经济发达地区这类行业的发展较快,是拉大地区差距的因素;未来几年,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新生产能力逐渐释放,可能进入稳定增长,目前已有供需平衡甚至产能过剩的地区,如果采掘业不进行结构升级,就很难维持快速增长;过去推动东部增长的一般制造业,现在也有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这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但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东部产业升级的压力和中西部发展环境,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现阶段,国家区域政策可以起到一定的减慢作用,但不能改变区域发展的基本格局。从反面考虑的诸多因素看,近期地区差距仍难以形成稳定缩小的态势,需要更加积极地采取协调发展战略,遏制差距继续扩大。应将此作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有必要给予特别的支持,尤其是贫困地区、生存环境特别恶劣的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以及发展严重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


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是指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什么类型的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分工,能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促进全国经济持续发展?怎样推动区域经济互利合作?

防止环境污染

为了使区域间的竞争不变成恶性竞争,需要怎样的制度安排(包括财税制度、资源开发与利用制度、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制度、限制与禁止开发区制度)?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哪种区域政策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不会形成循环攀比优惠政策?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推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