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浏览量:2198 时间:2021-01-13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和城乡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它体现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经济转型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和城乡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它体现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经济转型的阶段性特征。

可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区域发展格局具有决定作用。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自2004年以来,由于中、西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大省采掘业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综合成本上升,结构调整导致增长速度减缓,而北部沿海地区综合优势的发挥又带来了增长的加速,因此,全国经济几何重心向北移,东、中、西部和东北这四个经济板块的差距以及东部地区省际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由基尼系数所反映的全国省际差距也在缩小。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这一新的发展趋势能维持多久,是否标志着我国地区差距出现“拐点”,有待进一步观察。由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有加速发展的趋势,而经济发达地区这类产业的快速发展则是拉大地区差距的因素;未来几年,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新生产能力逐渐释放,可能进入稳定增长,目前已有一些已供需平衡甚至产能过剩的地区,如果不进行结构升级,以采掘业实现高增长的地区将很难保持快速增长;过去推动东部地区增长的一般制造业,也出现了向中西地区转移的趋势,这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有必要给予特别的支持,尤其是贫困地区、生存环境特别恶劣的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以及发展严重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


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是指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什么类型的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分工,能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促进全国经济持续发展?怎样推动区域经济互利合作?


区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城市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东部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西部。滞后地区的城乡差距往往大于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差距,这也是一种证明。什么时候城乡收入差距会出现向下拉大的“拐点”?存在不同的估计要想在2020年达到这样的“拐点”,就必须努力做到,这与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间基本一致。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人均GDP大致呈负相关,地区人均GDP较高的地区城乡差距普遍较小;原因在于经济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点是解决农村问题。


双腿走路:一是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农村建设与改革。工业化与城市化,实质上是亿万农民的命运问题。看起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可能比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过程要快,也可能比这一过程更为漫长和艰巨。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年对东、中、西部地区2749个行政村的调查,近5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其中一半是本地非农就业,一半是外出打工。

绿色希望

将近40%的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常年从事非农生产。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生活。调查中,74.3%的村干部认为,年轻的能到村里打工的人都外出了。

相似推荐

更多 >